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菜市场”模式阻碍进口葡萄酒市场发展

2013/12/17 10:37:5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94
分享到: 更多

 商业史上每次营销创新无不都在挑战着普罗大众对常规概念的认知极限。营销创新之所以伟大。其本质就是因为通过改变传统的参照系,重新划定游戏标准与规则,从而在原本那场力量悬殊的竞争中获得新生优势。
     首先,我们必须先要正视一个令不少进口商都感到委屈的现实:为何进口葡萄酒品质上乘,且价格逐渐与国产葡萄酒持平,却仍难以发挥出品牌效能呢?以至于始终被“招商难、渠道维护成本高、动销慢、价格混乱、顾客忠诚度低”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
     除去市场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如葡萄酒还不是主流消费品等)之外,笔者以为当前进口葡萄酒市场容易出现上述问题是“菜市场”模式导致的。
     进口商在国内设立的各种公司.不管是被包装成国外的行业协会。还是外资分公司、办事处,在本质作用上与菜市场的“摊位”并无不同之处。这种传统的“菜市场”模式发展到今天,其弊端已逐渐显现。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价格混乱容易导致产品短命。在“菜市场”这个生态系统内,复合型、多样化的客户结构是其分销群落的典型特征.如何通过灵活的价格策略确保这个涵盖了渠道、终端及消费者在内分销体系内部不发生冲突,且能促进各销售单元良性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管理范畴内的挑战。然而就目前看来,不少进口商就连对零售价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遮遮掩掩,又何谈销售管理的经验7尤其是当“渠道市场内产品重叠”、“电商低成本参与并搅局”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时、进口商在虚高、多变的价格面前更是无计可施,而这最终成为了谋杀市场的凶手。当然,有一部分进口商也已经意识到了价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品牌影响力便没有渠道控制力,没有渠道控制力又何谈价格管理呢?
     其次.进口商与分销客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仅局限于单纯的“货“与”款”交易,而“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随着不断增多的进口商争夺稀缺的经销商资源,越来越高的渠道维护成本会不断减少进口商的利润。
     再次,由于进口商弱小、分散,在与国外生产商谈判时难以占据优势、在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时f如延长账期、更换酒标等),国外生产商总是不及时、不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进口商开拓市场的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军阀混战之所以不能称之为革命,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及方向。在这个略显混乱的“菜市场”内,各进口商都还只能算是“小商”而已,偶有强者,也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军阀“,算不上战略成熟的“大企”。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小商”们往往都是“自立山头”、“各卖各货”,以他们当下的实力及眼光来说,不管是面对渠道还是面对终端,要么干脆就没有推广规划,要么在推广产品时违背营销原则难以聚焦形成合力,从这点来看,与现代商业竞争相距甚远。
     传统的“菜市场”模式存在弊端,因此就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来弥补旧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当然,新模式可能也会存在压力,但是这需要行业敢于尝试,敢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