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白酒在味不在香,只提香型不提味道,中国白酒就真的没希望了

2021/6/6 18:02:15    来源:互联网    作者:麦特名品    点击数:370
分享到: 更多

白酒在味不在香,只提香型不提味道,中国白酒就真的没希望了。开头来上这么一句,简单明了,酒友们看到了,可能还真是“看懵了”,到底什么意思?简言之,这些年吹嘘的所谓“白酒香型”,确实把中国白酒带偏了方向,到底怎么回事?不着急,我们慢慢往下看。

中国白酒虽说历史也不算短了,大致的说法是源于元末明初,但直至民国时期,国酒一直是黄酒,白酒一直上不了台面,一直是“穷人喝的酒”,要论酒文化,白酒要靠边站,当然,这里没有贬低白酒的意思,每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存在即合理。

白酒的“发家史”始于建国初期,当时百废待兴,吃饭是个大问题,饭都吃不饱,哪来的这么多粮食去酿黄酒啊?这时白酒就粉墨登场了,原因很简单,白酒虽然也需要用粮食酿造,但白酒度数高啊,同样的粮食酿出来的差不多的酒,白酒喝二两就能上头,就能过酒瘾,这对于度数低的黄酒来说还真办不到,为什么直到民国时期白酒还是“穷人喝的酒”,就是这个原因,于是,白酒开始发家了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时候,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且极度匮乏,但是喝酒的人没有酒喝比吃不上饭更难受啊,但是粮食确实太少了,于是我们从前苏联引进了他们的酿酒工艺,在山东烟台做试验,所以也叫“烟台酿酒操作法”,用的是最廉价的红薯之类的食材。这个工艺就是前苏联的简化版的伏特加工艺,这种酒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勾兑酒,所以说,伏特加是中国勾兑酒的老祖宗,哈哈,至于怎么变成了现在的勾兑酒,我以前专门介绍过,这里偏离主题了,就不多说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理清了白酒发展的脉络,建国初期粮食匮乏,黄酒被主流抛弃了,开始酿白酒,一酿就是好几十年,等条件好了,不缺粮食了,可以大批量酿造黄酒了,但是现实情况是没有,白酒反而成了主流,正式酒桌上没有黄酒了,全部换成白酒了,就是这么神奇,白酒一路下来,发展到今天。

好了,现在开始切入正题了,建国初期,国家对所有工农业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年长的人都知道,别说假冒伪劣了,就是质量不是很高的产品,都要被同行笑话的,白酒也是一样。那个时候,每年从中央到地方,都会有各种工农业产品的评奖,现在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如火如荼的热闹场景。

于是乎,1952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1963举行的是第二届,这其间都没什么特别要说的事,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在当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正式提出和确立了白酒的五种香型,分别是:浓香、酱香、清香和米香,这就是所谓的“四大香型”,不属于这四大香型的,统一划归其“他香型”,所以共计5大香型。

为什么之前没有“香型”一说,而到了1978年就有了?当时评委会的解释很简单,各种酒的制曲、发酵、储存工艺不是完全一样的,放在一起参评,感觉不是太公平合理,于是才按照香型分开来评,就是这么简单。这倒也没什么,但是接着往下看,好戏来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届的酒,是浓、酱、清的天下,作为历史名酒的西凤酒,因为它的香型被列为第五种香型,而没有入围这届的“新八大名酒”。大家细品,全按照所谓的香型来了,临到最后,西凤酒竟然连前八名都没进去,这就有些贻笑大方了,说句大白话,简直是在开玩笑。

文章开头时说的“白酒在味不在香”,放在这里就是完全翻了个个,当时的白酒,在乎的是所谓的“香型”了,而不管它的“味道”是不是好了。“味道”明显上乘的历史名酒西凤酒,竟然因为“香型”不是酱、浓、清,而败给了其他的酒,前八名都没进去,真成了“白酒在香不在味”了,哈哈。

重点来了,大家仔细看哈,这些所谓的“酱香型”、“浓香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个只有当时参与评奖的专家和品酒师能搞明白,普通的人,甚至是资深老酒友,也不能轻易辨别出来这些味道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多明显。

接下来还是重点,从那之后,对于香型的定义就越来越复杂了,哈哈,到了接下来的几届全国评酒会中,又陆续设立了凤香型、特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等等香型,至于根据是什么,除了专家,谁也不知道,当然也做不了主。比如说豉香型,无非就是米香型白酒的一种演变,只是多了一道肥肉浸泡的工艺而已,这样就可以单独列为一个独立的香型,呵呵。这个时候,白酒的香型,已经到了一个混乱的状态。

这里就问下各位酒友,什么清香纯正,什么窖香浓郁,什么酱香突出,什么蜜香清雅,还有什么醇香秀雅,你都能喝出来吗?你要真能分辨出这些香味的不同,并且还能讲明白了,那就可以送你一个字了,装!

受评酒会的深深影响,多年以后,国内白酒就出现了诸多“乱象”,谈酒必“酱”,动辄几十年“陈酿”,动辄“原浆老酒”,动辄百年“老窖”,然后炒作资本蜂拥而上,结果是什么?不求味道,转求概念了,好不好喝无所谓,关键是,概念上要高大上,这就成了中国白酒之痛!

著名酿酒专家辛海庭先生,晚年曾多次提起此事,说当年他参与起草的这个白酒香型概念,束缚了白酒的发展和多元化,并引以为憾,至死不能释怀。“白酒泰斗”周恒刚老先生,在临终前也再三说道:“白酒在味不在香,再这样搞下去,中国白酒就真的没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