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与时代同生的五粮酿造模式

2014/2/8 19:48:0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52
分享到: 更多

 自中国元代开始酿造蒸馏酒以来,高粱作为一种适合酿酒的植物而被逐渐推广。之后,别的农作物作为酿酒原料逐渐在北方的广大领域被淘汰:大米酿酒有些燥,且酒不香甜,酒产量也不高;玉米酿酒度数高,可是酒体杂质多,不好喝;而糯米则适合酿造黄酒。总之,高粱成为酿酒粮食之王,取代了别的粮食,并且逐步向南方推进。

    可是,恰恰在宜宾,至今仍旧保留了五粮酿造的模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例外,并且成就了丰富饱满的酒体,独特迷人的口味。因为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积淀:五粮有配方,有独到工艺,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精神。

    据酒史记载,地处西南地区的宜宾,自古以来就属于各民族混居之地,他们有酿造杂粮酒的传统,多种粮食酿造酒,可以使不同粮食的香味和优点充分发挥,比如高粱酒的清香,糯米酒的醇甜,玉米酒的冲劲,苦荞酒的苦香,还有大米酒的醇厚。这些地区的酿酒文化是不是给了五粮液一些影响呢?

    在宜宾采访时,记者发现,文化学者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明王朝开始,汉人成为宜宾生活的主流人群,但是少数民族在下面的州域、县境,保留了自己生动鲜活的生活习俗,而重镇宜宾则是少数民族进行各种交易的重要市场,经常有各种庆典和集会,甚至有千人聚集而“高会”饮酒的习惯。就这样集杂成醇,多方佳酿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碰撞汇聚。到了明代,白酒工业不断进步,度数和纯度都在增高,宜宾的杂粮酒,就是这种进步的最显著例证——可以用不同的粮食,酿造出醇厚度高的美酒,显然比单一使用高粱酿造要复杂许多。

    五粮配方确实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到了清初,五粮液的系统基本成型。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陕西商人清初大批进入宜宾,带来了当铺、酿酒作坊等新兴事物。陕帮的陈三烤酒师,也就在这个阶段,开始了杂粮酒的酿造。按照五粮液的前身老板邓子均的回忆,陈三师傅来到宜宾开酒坊,之后,一代代传下来珍贵配方,配方有宝贵的粮食配比,甚至还有灵活性原则,可以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调节粮食比例,包括四季的更迭下如何减少增加曲药等——五粮液的可贵就在这里,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从此以后,宜宾城里既有简单的用高粱酿造的大曲酒,也开始有利川永、温德丰等杂粮酒作坊,每一代酒作坊的主人,都不甘于根据传统规矩酿造,而是不断尝试革新。1909年,光绪年间的举人杨惠泉先生给杂粮酒命名为“五粮液”。1931年,利川永正式印刷了“五粮液”的商标。

    也许是有天生求变的优质基因,上世纪50年代,五粮液大胆改变传统配方,用小麦取代以往使用的荞麦,酒中的苦味减少,多了几缕新的芳香。1956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改进名酒品质的会议上,五粮液击败了众多名酒,成为第一,这份文件现在还陈设在酒厂的博物馆中。酒业专家品评五粮液时总会赞一句“各味谐调”。

    各味谐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有丰富的含义,如何做到各味谐调,味道全面,正是五粮液在中国酒业历史长河中的最大贡献。